查看原文
其他

孙云晓: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
作者|孙云晓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彰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怎么认识和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本期微信特别分享孙云晓老师的思考和专访,以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绘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新时代的嘹亮号角,也为家庭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培养家国情怀”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项内容,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家庭教育最为深厚的根基。如2021年列入国家非遗项目的《钱氏家训》之名言,“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来学习二十大报告,更会字字入心收获甚丰。

家国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梦就是家庭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性的宏伟宣言对于千家万户意味着什么呢?中国式现代化自然包括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目标和最重要的背景,我们需要紧密联系着和时刻准备着。也就是说,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我们需要中国的优良传统、中国的理论创新、中国的实践探索,而这些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当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会遇到重重困难,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也面对诸多挑战,我们该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有这样的气魄和格局,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例,当我们深入家庭、学校、社区调查研究的时候,会发现办法总比困难多,广大父母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创造的经验令人叹服,可以说教育的智慧在民间、在实践中。与此同时,许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专家学者总结出富有新意的学术成果,也具有颇高价值。这不就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体现吗?

值得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重视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精心绘制宏伟蓝图过程中,在论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时,对提高教育水平提出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要求,这是具有非凡意义的。首先强化了学校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牵头作用;同时,学校具有育人的专业优势,具有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这个要求的另一方面是强调育人机制的健全,即在立德树人的共同原则之下,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知识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教育或体验教育。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就是各方面要完善各自的本质属性建设,并且形成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协同育人的格局,建立一种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

广大父母和家庭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特别用心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时,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出了“双加强”的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样的要求抓住了家庭教育最为本质的内容:一是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而生活教育首先是家庭建设,通过家庭教育引导良好家风;二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以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是良好家风是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结晶,体现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大主题。长期以来,多上课外班、竞争高分数、进名校被许多父母视为首要任务,家庭教育被卷入学校化和知识化的误区。之所以说是误区,因为家校共育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为学校,而是应该让家庭更有家庭的魅力,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引领家庭教育回归正道,例如重申了家庭教育的五大核心内容,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这是家庭生活教育的完整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举世瞩目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踔厉奋发。如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都在积极建设中,更应该以生活教育为本推进家庭教育,促进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

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指出的是,道德具有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规律和特征,如果缺乏生活实践,再美好的道德要求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家庭教育的根本规律和核心任务。早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家庭建设,家庭建设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而具有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是家庭建设的核心内容。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值得广大父母和家庭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和努力实践。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30日第4版。

孙云晓:新家庭教育是共同成长的教育——新家庭教育的十大愿景
孙云晓:家庭教育只要做到这12个字,就是好父母

让孩子从小创造美好生活

作者|孙云晓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更是国家的希望。如何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协同发力,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健康快乐成长?2022年1月1日,关于家庭教育的一部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从此,如何“带娃”有了法律依据。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和补齐短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畅谈了他的看法。
生活技能成为家庭教育核心
记 者:家庭教育事关每一个孩子,您认为,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最需要关注哪方面的问题?
孙云晓: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在全国实施。该法开宗明义,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五大核心内容: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值得关注的是,“生活技能”被纳入其中,成为核心内容之一。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劳动课从过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独立出来,自成一课。劳动课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任务目标作了详细的规划安排。
其中,备受关注的是,从小学开始就要学做饭。具体来说,一二年级要帮着父母准备做饭,比如择菜、洗菜等,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到了三四年级,要求能制作简单的日常饮食,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煮饺子等;到了五六年级,要求进一步提高,要学会做好几种菜,还要会做营养餐;到了初中阶段,则要求会做更复杂、更可口的菜。
对此,很多网友纷纷发表感言,说“劳动课又回来了”,认为就应该这样教孩子。当然,也有部分网友感到困惑:这么小的孩子用做这么多家务劳动吗?还有一些父母犯愁:自己都不太会做饭,将来怎么指导孩子?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做饭本是一项基本生活本领,可为何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近30年,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孩子做家务劳动非常少。
我们做家庭德育现状的研究发现,40%以上的父母承认孩子很少做家务劳动,近一半的父母表示他们经常帮助孩子做家务劳动。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家庭教育在有些家庭中进入误区,家庭变成第二课堂,家长成了老师的助教;二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非常薄弱,是一块亟待补齐的短板。
平衡教育至关重要
记者: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一员,从小到大,都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在您看来,应该如何理性认识家庭教育?
孙云晓: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家庭是生活的组织,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没有生活教育,家庭教育就不复存在。
为什么要重视生活教育?因为这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是刚性的。
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他的专著《成功智力》中提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他认为,一个人智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各方面智力的总和,而在于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三者能否达成平衡。
实际上,教育也存在平衡问题。现在国家倡导家校社协同育人,怎么协同?如果三种教育都偏向知识教育,都以知识为中心,那一定是失衡的。
家校社协同育人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首先,家庭教育要体现生活教育的魅力;其次,学校教育要完成知识教育的使命;再次,社会教育要实现实践教育的功能。这样,三种教育才能相辅相成,共同形成完善合理的教育结构。只有这样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才能对孩子的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既有知识能力,也有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孩子的发展需要把握一种平衡。
现实中,我们培养了很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但如果生活能力欠缺,走上社会后很容易出问题。一个人光有学习能力是不够的,仅靠知识丰富,未必能获得幸福,未必能对社会创造价值,未必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比如,湖南有一位被称为神童的孩子,17岁就被保送中科院硕博连读,结果由于生活能力太差,被学校劝退了。这个孩子就是典型的“瘸腿走路”,只会学习,只会考试,但不会生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很多家长对于生活教育的欠缺已有切肤之痛。会做饭的孩子在什么地方都能生活得安稳,不会做饭的孩子则被动很多。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只会学习是不能独立的,是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是不受欢迎的,甚至在社会上是难以生存的。所以,平衡发展、平衡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至关重要。
生活教育是立德树人之本
记 者: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生活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何意义?
孙云晓:大家知道,家庭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最核心的就是品德教育。一直以来,大家都很重视德育。比如学校,会开很多德育课程。但是,道德的形成必须以生活实践为支撑。缺少了生活实践,缺少了劳动,所谓的德育就是空中楼阁。很多人生道理其实并不是在课堂上明白的,而是从生活实践中体悟出来的。
比如电视剧《人世间》,老周家三代人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三代人的道德养成靠的是什么?靠淳朴的家风、生活的历练、浓浓的情感。有的孩子学习很好,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经进一步了解发现,最有力的精神支撑其实是他们的家庭情感,以及良好家风。没有家庭生活教育,没有劳动教育,没有充分的实践,立德树人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多年前,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做过一个研究,叫“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我们调查了当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大优秀辅导员和优秀青年科学家等,他们都是受到国家级表彰的模范人物。我们对148名杰出青年做了问卷调查。他们中80%以上童年时经常做家务劳动,90%以上小时候很愿意做父母交代的事情。
后来,我们又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对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童年追溯调查。这些青年死刑犯大部分都在少年时代有过犯罪的经历,作为少年犯被管教。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游手好闲、是非颠倒、荣辱不分,他们中90%都处于这样一种混乱的生活状态,哪有好家风可言?
两相对比,劳动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把生活技能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意义重大。当然,生活技能并不只是做饭、洗衣等,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除了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还要学会跟家人互动,跟别人合作,在文化生活和其他方面取得发展等。总之,生活技能是一种综合能力。但是,学会做饭、洗衣,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是最基础的能力,对长远发展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家校社协同育人非常重要,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要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把生活教育作为重点,作为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路径。家庭生活教育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技能是基础和突破口,是孩子终身受益的关键点。要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让家庭教育回归创造美好生活的本质。
孙云晓:再忙碌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
父母如何做到亲自养育,
加强亲子陪伴?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为什么《家庭教育促进法》要强调父母要亲自养育孩子,加强亲子陪伴?父母亲自养育孩子,加强亲子陪伴的过程中有哪些阻碍和困难?《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父母又该如何做到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

1、“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关系好,教育才能好,基础在于亲子依恋”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孙云晓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父母亲自养育和加强亲子陪伴特别重要?为什么《家庭教育促进法》把它列在倡导的九种家庭教育方法的第一条?他认为,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问题。
 
他表示,人生下来,婴幼儿和童年期,不能自理的时期很长,需要精心陪伴。“所以孩子特别需要精心照料、亲自养育、亲子陪伴。”
 
孙云晓认为,亲自养育是生命的需要,重要的意义在于: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后,给孩子带来最重要的益处是安全感,有利于亲子依恋情感的牢固建立。
 
亲子依恋情感牢固建立起来有什么意义?他说,只有亲子依恋感情建立得好,孩子才会相信父母,愿意听父母的教导,父母的教育才会有效。“简单概括一下,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关系好,教育才能好,基础在于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来自于什么?孙云晓说,来自于亲自养育和精心陪伴,这是教育的起点,是爱的根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把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作为家庭教育方法的第一条,我认为是非常好的,非常必要的。”

2、“陪伴是心灵和身体的陪伴,父母有没有付出真心、有没有责任感是关键”
 
孙云晓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在亲自养育和陪伴的方面有较多阻碍,比如最常见的阻碍是父母称自己没有时间陪伴,要出去挣钱,要养家糊口等。“实际上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父母们不愿意太辛苦,不愿意更多地付出。他们的确是生活不容易,要谋生,要挣钱,养孩子,这些事情要处理好。”
 
他认为,陪伴实际上是心灵和身体的陪伴,父母有没有付出真心、有没有责任感是关键。他举例说,“就好像带好孩子和自己无关一样,或者简单地把孩子送到外地,如送到老家交给老人和亲戚照管,这是失职的表现,对孩子非常不利。”
 
孙云晓说,只要有责任感,有爱心,可以找各种方法来尽量陪伴孩子,还可以和孩子建立密切的联系和沟通,给孩子很好的陪伴。
 
另外,他认为父母的陪伴不只是母亲的陪伴,父亲的陪伴也很重要。“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母亲,也需要父亲。父亲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方面,作用尤其显著,父亲也要积极陪伴。”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陪伴的形式也要发生变化”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父母又该如何做到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面对这一问题,孙云晓认为,陪伴并不是父母只在孩子面前经常守着孩子,就是好的陪伴,这只是物理的距离,还需要心理的距离,需要爱的陪伴,理解的陪伴。
 
“为什么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关系搞得‘鸡飞狗跳’,因为父母不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的需要。”他说,好的陪伴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心灵的沟通非常重要。父母需要做一个要理解孩子的父母、理性的父母,要理解孩子成长中的个性差异和潜能优势,给予孩子特别关注,给予理解和支持,这样的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才是真正的心灵陪伴。
 
此外,孙云晓建议,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更多的亲子陪伴,等到年龄逐渐增长,父母就需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时天天守着,孩子可能会感到压抑,要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对待幼小的孩子,喂养、陪伴、运动、游戏等非常重要;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青春期,这时理解、尊重和支持更为重要,陪伴的方式需要随机应变。”

朱永新:一本微言大义的家庭教育指导书
国家11个部门发布《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教育始于家庭,家校合作共育
家庭教育的五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唐江澎:家庭教育应承担四个基本责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